作為一個“新”黃埔人,每次有外地朋友過來,問我黃埔有沒有推薦的特色美食,那是必須有哇!黃埔的美食小吃,能讓你吃上幾天幾夜,“扶著墻”離開廣州。但是如果說正正經經吃一餐,那肯定推薦我們打頭陣的“黃埔宴”。
2018年,備受關注的“中國菜”正式發布,34個地域菜系、340道地域經典名菜、273席主題名宴新鮮“出爐”,這是中國首次向世界發布中國菜,也意味著8大菜系成歷史,“全國地域菜系”成美食界新潮。而承載著黃埔文化的特色名宴——黃埔宴,也在全國主題名宴中有一席之地。
黃埔宴之所以能冠上“黃埔”兩字,是因為它以黃埔山區、水鄉優質原料為精選,薈萃最具代表性的黃埔名菜,烹調方法豐富多變,濃香為本,不忘承襲廣州菜的鮮爽嫩滑。而且在每道美食的背后,都藏著黃埔的歷史文化和飲食典故,可謂是“一品黃埔宴,入口是風情”。
掉了這么多書袋
很多吃貨已經忍不住催促
下面正餐開始
1.黃埔蛋
黃埔蛋,可不是一道普通的炒蛋。正宗的黃埔蛋,選用的必須是農家初生蛋。首先,從外表上,它如同一匹金澄澄的黃布(“黃埔”的諧音),光看就夠誘人了,加上濃濃的蛋香味裊繞著,一口品嘗,嫩、滑、甘、香,入口即化,感受竟如此奇妙。
黃埔蛋,看似平常的一道菜,卻非常考驗廚師功力,火候掌握、翻炒技巧十分重要。大廚先用雞蛋與油鹽攪勻,再燒半鍋油,用兩個勺子在油中加熱,利用鍋底的余溫,把攪好的雞蛋放進去,快速地在兩個勺子之間拋來拋去,務求蛋不粘鍋。蛋漿在適宜的溫度中慢慢變熟,蛋黃自身香味也被層層激發。厚薄均勻,層次分明、嫩黃軟滑,再灑上蔥花火腿末,簡直讓人欲罷不能。而關于黃埔蛋的故事,有人說與蔣介石有關,也有人說是由黃埔一船家首創的。
2.深井燒鵝
廣州人愛吃燒鵝,深井燒鵝這道菜在廣州酒樓是必點的招牌菜。很多人說起深井燒鵝,是指香港的深井,但你在黃埔,出門問一句,肯定會跟你說深井燒鵝,在黃埔深井村。深井是長洲島的一個村子,始建于明末清初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。這個村里養出來的鵝,肉質肥美細膩,制成的燒鵝表皮酥脆,肉嫩多汁。
色澤鮮艷、微紅、皮脆肉香、味美可口是深井燒鵝的特點,鵝以中、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,去翼、腳、內臟的整鵝,吹氣,涂五香料,縫肚,滾水燙皮,過冷水,糖水勻皮,晾風而后腌制,最后掛在烤爐里或明火上轉動烤成,斬件上碟,便可進食。
3.橫沙金牌妙齡乳鴿
一只乳鴿,從選材上,最是講究“恰到好處”的豐腴,每一只乳鴿的重量,基本都控制在7兩半到8兩間。而在烹飪處理上,會有一個特殊的步驟,就是在炸皮之前,需要先用鹵水鹵完再炸,這樣制作出來的乳鴿,汁水不會流失,口感極其鮮嫩美味,而且鹵水汁內加入了少量糖,炸出的鴿肉香甜咸,味道入骨。
個頭飽滿,皮脆,色澤通紅光滑油亮,上桌便讓人垂涎三尺。撕咬一口,外皮酥脆,肉質細嫩,鮮香多汁,超級帶感,美味直擊靈魂。關于橫沙金榜妙齡鴿,還有一段趣事傳說:橫沙村里有一名張姓秀才,家境貧寒,靠妻子養鴿維生,因缺盤纏耽誤上京考期。幾年后,幾經艱辛籌到盤纏,臨行前妻子親手做了幾只乳鴿讓他在路途食用,后來金榜題名衣錦還鄉,也便有了“書香金榜妙乳鴿”之說。
4.丹水菜遠白皇子
丹水菜是用丹水坑泉水澆灌出來的菜心,據聞丹水坑龍泉是楊四將軍廟的龍脈所在,地下清泉從龍口噴出,水質純美,所以龍泉滋養的菜心,比普通的菜心更為翠綠,更為甘甜清爽。“白皇子”指的是久負盛名的南崗魚蛋。鯪魚細挑去骨,加鹽水拌至起膠,擠成雞子狀放到涼水中,慢慢浸熟。從打魚肉到擠魚蛋的整個過程,都是純手工打的,這樣打出來的魚蛋潔白爽滑,擁有“彈牙”的口感。
丹水坑菜心,龍泉滋養,清甜翠綠;南崗魚蛋,潔白爽滑,口感彈牙。這兩者的融合,讓這道菜吃起來既有菜心的清甜,又有魚丸的鮮滑,過齒難忘的鮮味!
5.南灣河蟹焗粉絲
秋風起,露作霜
南方正是收稻忙
亦是蟹最肥美的時節
此時,最好吃莫過南灣河蟹煸粉絲
鮮蟹處理好斬件,開鍋下油,爆香姜片和蔥白,下蟹件大火翻炒片刻,攢少許米酒,以鹽、糖、胡椒粉調味后取出備用;粉絲開煮,倒回炒香的蟹肉,慢火溫煮,待到水分收干,即可上桌。
蟹殼如紅玉,膏似羊脂,黃若流金,而粉絲雪白,芊芊綠色點綴。這道菜綜合了蟹汁的鮮甜和醬料的香味,經過焗制之后,粉絲完全吸收了蟹膏的鮮味,好吃到停不下來。
6.波羅廟頭走地雞
據說唐貞觀年間,印度使者在神廟兩邊栽種了結有菠蘿蜜的菠蘿樹。當地人用菠蘿蜜喂雞,養出來的雞肉質鮮嫩,入口香滑,風味獨特,從此便有了遠近聞名的“波羅雞”。我們現在所吃到的雞,大多是波羅廟頭走地雞,浸熟后佐以姜蔥等配料,口感皮脆肉滑,很是美味。
7.黃埔軍校四寶蔬
黃埔軍校的軍校生,每日餐食,都離不開長洲島的四季時蔬、薯芋瓜果。由此推出的黃埔軍校四寶蔬,借以緬懷先輩,美味又營養。
制作的方法是先將芋頭、馬鈴薯、番薯、淮山放到鍋中大火蒸15分鐘,苦瓜用水炒熟。接著在瑤柱汁中放鹽和糖,放生粉打個芡,淋到蔬果即可,對于想要體驗長洲農家風情的客人來說,此菜清新爽口,為解膩佳品。
8.南崗過橋魚絲面
“魚絲面”不是面,而是用魚肉制成的。當然,也不是任何魚肉都能做魚包和魚面,只有鯪魚可做,因為鯪魚的膠性和彈性在淡水魚中是最好的,這樣的魚肉才能壓制成魚面。
選用優質的鯪魚肉,打成魚青,再做成長短均勻的魚肉“面條”,用魚骨熬成的上湯灼熟。所奇者,其鮮無比,更爽于面條。
9.深井霸王花湯
霸王花是深井古村的象征,在當地已經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。深井的村民,制作霸王花仍保留著日光干曬的方法,這樣的霸王花能夠保持著原有的清香,不會像加熱烘干的一樣,總透著一股酸澀滋味。
每次煲湯時,只需加上一兩左右,慢火熬制,就能吃到滿滿一鍋花肉,其味道清香醇厚,風味十足,舌尖上如有花香蕩漾,好似也做了一回吹花嚼蕊的古代雅士。
除了上面介紹的這幾道大菜,還有深井軟骨雞、南灣民間烤魚、魚珠田蚊魚、沙埔河龍虱、龍頭山水豆腐花、長洲蛋沙南瓜、下沙酥炸小塘菜等菜式……對不起,小編需要先去吃完飯再來繼續寫了!
黃埔宴將黃埔各方的舌尖珍愛,悉數繪于一桌,為慕名而來的食客鋪陳一幅饕餮內秀的味蕾盛景。《舌尖上的中國》有一節在講味道,說“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,是懷舊,是留戀童年的味道,中國人善于用食物來縮短他鄉與故鄉的距離。”作為一個新黃埔人,我想邀請每一位到黃埔來的客人,與我一同品嘗黃埔宴的美味佳肴,感受黃埔的歷史風情。
黃埔鄉村歡樂地圖發布,吃喝玩樂一應俱全
在今年的黃埔區農民豐收節“慶豐收、迎小康”主題系列活動開幕式上,由黃埔區農業農村局、黃埔文化集團、黃埔文旅公司精心編制的《黃埔鄉村歡樂地圖》正式發布 。
地圖上收錄的信息豐富多彩,分別從鄉村人文美景、鄉村自然美景、鄉村歡樂田園、鄉村生態綠道、特色精品村、特色農產品、鄉村特色美食、鄉村特色餐廳等多方面描繪黃埔鄉村風采,帶領大家了解黃埔人文旅游、自然游樂的好去處,發現地道鄉村美味。
本期介紹的黃埔宴,在《黃埔鄉村歡樂地圖》上也可以找到,現在掃描下方的二維碼,即可“按圖索驥”,獲取黃埔區鄉村“吃喝玩樂”一條龍,打卡最“接地氣”的黃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