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歡迎來到黃埔文化集團官方網站~
珠江國際慢島-長洲島
長洲島位于廣州東部,是鑲嵌在美麗珠江上的一顆明珠。全島有黃埔軍校舊址等文化史跡55處,是中國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地、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策源地、近代中國革命的發祥地、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。長洲島生態優美,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不可復制的歷史遺跡,在我國眾多江心島中絕無僅有,被譽為“一島歷史典故,滿目生態風情”。
長洲島的人文景觀中外聞名,文物古跡遍布,歷史文化底蘊深厚。
革命遺址主要有黃埔軍校本部舊址、孫總理紀念碑、東征烈士紀念坊、東征烈士墓園、北伐紀念碑、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、袖海亭、海軍廣州烈士陵園、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公園、黃埔公園、濟深公園。其中,最著名的黃埔軍校曾是世界四大軍校之一。
文物古跡有長洲炮臺遺址、武城古道、金花古廟、外國人公墓遺址、巴斯樓、柯拜船塢、深井文塔、南海神祠、凌氏大宗祠、深井古建筑群、深井古民宅等。昔日的長洲是對外貿易的地方,房屋多是帶有珠三角風情的青磚大屋,建設華美。其中深井的歧西、安來大街、榮陽里的西關式古老大屋最為集中。
國共合作策源地-黃埔軍校
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立于1984年6月,是以陸軍軍官學校(雖然數次易名,因始創于黃埔長洲島,故通稱為黃埔軍校)為中心內容的紀念館。黃埔軍校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軍校本都于1996年重建并對外開放。
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。孫中山任校總理,蔣中正任校長,廖仲愷任黨代表。軍校以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,形成了“親愛精誠,團結合作,為國愛民,不怕犧牲”的校風,軍校師生在大革命時期為掃除軍閥及其封建勢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特別是在北伐戰爭中,英勇作戰,所向披靡,立下了不朽戰功。
軍校于1930年9月遷往南京,1937年8月遷往成都,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遷往臺灣。1938年校本部被日本侵略軍飛機夷為平地。現存的軍校舊址包括校本部(1996年重建)、孫總理紀念室、孫總理紀念碑、俱樂部、游泳池、東征陣亡烈士墓園、北伐紀念碑、白鶴崗炮臺、大坡地炮臺等史跡。
海絲文化發源地-南海神廟
南海神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。古廟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廟頭,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(公元594年)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是中國歷代皇帝祭海的地方。
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、最完整的海神廟,在對外交通貿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,是對外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的重要史跡,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。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,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祭拜南海神,祈求出入平安,一帆風順。自隋唐以來,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,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,有“南方碑林”之稱。
南海神廟規模宏大,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,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牌坊、頭門、儀門、禮亭、大殿和昭靈宮,兩側有廊廡;西南章丘崗上有浴日亭,亭內有蘇東坡和陳白沙的詩碑,是古代觀望海上日出之地,是宋元時羊城八景的首景“扶胥浴日”。
廟內東復廊有一座達奚司空塑像,舉左手于額前作遙望大海狀,俗稱“番鬼望波羅”,相傳他從古波羅國乘海船到廣州,攜來波羅樹種植于廟內,后化為神,南海神廟因此又稱波羅廟。每年“波羅誕”是南海神的誕辰,誕辰為農歷的二月十一日之十三日。
改革開發前沿地-科城錦繡
2008年4月18日,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考察廣州開發區時指出,廣州開發區路子是對的,廣州科學城代表了廣東的未來。2011年5月18日,以廣州科學城為核心景點的“科城錦繡”入選“羊城新八景”。
從扶胥浴日,東海魚珠,到黃埔云檣,蘿崗香雪,再到科城錦繡。至此,新的羊城八景,有過去、有現在,也有未來。越秀、荔灣代表嶺南傳統文化,天河、海珠代表商貿文化,廣州開發區代表改革開放文化。嶺南文化是歷史底蘊,代表著廣州從哪里來;改革開放文化是時代特質,代表著廣州往哪里去。而科學城,是改革開放文化特質的有力展現。
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高新區的核心園區,于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啟動。這里,依山傍水,城在林中、林在城中,作為一個大文化的綜合體現,其獨有的創新創業文化、跨國企業文化、生態旅游文化,正在釋放未來之城的魅力!
去年年底,黃埔文化集團充分利用國企市場平臺,充分發揮文化投資建設與運營服務主體作用,在區建設局、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,著手大力推進“科城錦繡”升級改造項目。對“科城錦繡”核心景區進行主題重塑及業態重構,推動數字藝術展示與公共空間結合,打造全球一流的科技生活綜合體,展現黃埔新氣象、新理念、新發展。
這也是我區首個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發展戰略展示項目,將建成科學城的城市景觀中軸線和黃埔的城市客廳、文化地標,成為我區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、廣州開發區建區三十四周年成果的重要窗口。
文化休閑園林-香雪公園
蘿崗香雪公園位于黃埔區蘿崗街蘿峰村(香雪大道及玉巖路路口交界處),因擁有著名的歷史名勝“蘿崗香雪”而得名。園內梅林荔海、花香墨芳,叢山疊嶺、奇石突兀,名勝古跡眾多。所謂“蘿崗香雪”,源于蘿崗悠久的種植青梅的歷史。蘿崗種梅始于宋代,因獨特的自然條件,常梅開二度,潔白晶瑩,梅株綿亙數十里,俗稱“十里梅林”。
每當歲末年初,“十里梅林”梅花怒放,銀妝素裹,白色花瓣隨風飄落,猶如瑞雪翻飛;無盡芬芳撲鼻而至,更是浸人心脾;色香俱絕,美不勝收,彌補了廣州冬無雪景的遺憾,“蘿崗香雪”由此而來。1963年度被評為“羊城八景”之一。蘿崗香雪公園除擁有“蘿崗香雪”這一獨具特色的勝景之外,還具有眾多的名勝古跡,主要有:蘿峰寺(玉巖書院)、玉璽遠眺、石榴香溪、千年古荔以及磚砌牌坊“入勝門”、候仙臺、流觴石、跳波臺、三品石、點頭石、山樓月夜、漱玉聽泉、洗心石池、望梅亭等十多處古建筑和名勝景點。根據《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》和《廣州市國土總體規劃》,蘿崗香雪公園基址被劃入廣州市城市生態保護區,其中玉巖書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粵公網安備 44011202001707號